近来,宁波一小学召开家长会,别出心裁地提出“让爸爸参加”,引发人们对这种家校沟通方式的一系列思考:参加家长会的妈妈为何会比爸爸多?爸爸的缺席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吗?“祖辈家长”与老师难沟通的问题该怎么化解?传统的到校参加家长会是不是过时了?
问题1
学校为什么要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一种传统家校沟通方式,延续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家长认为,当下通讯手段这么发达,孩子在学校的事情老师可以随时与自己交流,没必要让家长专门到学校去开会,何况有的学校家长会一开几个小时,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学校为什么要召开家长会,这种形式是不是过时了?
帮助家长了解自身教育得失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教师 李建军
对于家长会,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态度和感受。孩子优秀的家长喜闻乐见,积极看待;孩子成绩差一些的家长心中往往忐忑不安,担心自己和孩子会受到批评。事实上,家长们应该放平心态,因为家长会是一次难得的家校交流的契机,是了解孩子和调整亲子教育方向的独特平台。
首先,家长可以更充分地了解班主任和班集体的风貌。平时,家长们忙于工作,不一定能及时全面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会可以让家长近距离地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学习环境。班主任是一个班的主导人物,通过交流,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班主任的带班风格、对学生的日常要求等信息,从而配合老师的工作。班主任也是班级信息中枢,掌握孩子全面的学习、生活、纪律、卫生、习惯及心理信息,家长可以通过班主任来全面了解孩子的状态。
其次,家长可以通过各科老师的家长会分享,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优缺点、改进方法,整体把握孩子学习状况,及时科学地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在家长会上,各科老师还会介绍学科特点、要求以及如何学习好该科目的方法,可以说是干货满满。比如老师会向家长分享如何听课、记笔记、做作业和审题答题,以及升学政策的变化等,家长听后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应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了解自己作为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得失,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通过孩子的优劣得失,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更好地帮助和改善孩子学习和成长状况,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我。我也是个班主任,每次学校召开家长会时,我都会邀请部分优秀家长进行亲子教育经验分享和交流,主题涉及“与孩子共同成长”“学会倾听”“亲子教育小妙招”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和能力,效果非常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总而言之,孩子健康良好地成长需要家长、孩子和学校的密切配合,三者方向越一致,力量越强大,孩子的成长进步才会越高效。而家长会就是这样一种总结经验、克服难题、明确方向、加强合作的重要契机。
问题2
应该“召唤”爸爸来参加家长会吗?
近年来,中小学、幼儿园家长会一般都是孩子妈妈参加得多,孩子爸爸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缺席,这种现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现状。教育孩子的重任为何多落在妈妈肩上?爸爸的缺位会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被缺失”的爸爸应该正位
北京小学首席班主任 马兰
近年来,家长会大多是妈妈参加,而爸爸会有各种理由缺席,或者说“被缺席”。参加家长会的妈妈比爸爸多,已成为当今中小学家长会的一种常态。在我25年班主任生涯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家长会,全班只有一位爸爸参加,当时我们还一起为这位“伟大”的爸爸鼓掌。
有句话这样说:母爱是“滴水穿石”,父爱是“点石成金”。在我看来,父爱更须“滴水穿石”,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人们在歌颂母爱事无巨细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父爱应有的细腻,从而让爸爸们心安理得“退居二线”,这实在不应该。
爸爸“被缺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导致家庭教育失衡。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爱和父爱就像鸟儿起飞的两个翅膀,都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须的条件。依然记得很清晰,我几年前教过的一个女孩,因家庭问题有三年多时间没有和爸爸相见,导致这个女孩敏感、冲动、爱动手打人,尤其是和男生发生矛盾时会显得脆弱而暴躁。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中,就有着一位强势的母亲和一位习惯逃避的懦弱的父亲。于是,剧中女主人公用了20年拼命逃离这个家庭。现实生活中,问题较多的学生背后往往也可能有着问题家庭。“不行,他爸还不够添乱的呢”“他爸根本不懂”……记得我与一位妈妈谈话,引导她让孩子的爸爸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而她都在向我描述一个啥也不会的父亲的样子。其实,孩子的父亲很想参与孩子的教育,但常常因为和妻子教育观念不一致发生争吵,父亲为了躲清静,索性放手不管了。于是,这个孩子在缺失父亲的管教、约束和引导的家庭教育下,成了班中问题最多的孩子。
从实践来看,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缺失”的爸爸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的缺失,每天忙碌的父亲披星戴月地回到家,孩子早已经睡了;一方面是情感的缺失,劳累一天的爸爸瘫在沙发上看手机,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家长会让爸爸们来参加,不如说是一种号召,一种邀请,让爸爸们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坐下来聆听的方式开启陪伴之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教育从来都是父母双方的事情,爸爸的爱同样要“滴水穿石”。希望更多的爸爸加入到合力育子的队伍,那些“被缺失”的爸爸都早点儿正位吧!
问题3
“祖辈家长”适合参加家长会吗?
在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中,不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样的“祖辈家长”。据说,有的老师在开重要内容家长会时,并不希望“祖辈家长”参加,比如,老师要跟家长交流孩子学习英语的事,而“祖辈家长”年轻时没学过英语或学的是其他语种,可能会导致不知老师所云。对此,有些“祖辈家长”认为自己被歧视了,无奈之中也很不服气。对于这种矛盾,应该如何化解?
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牛栏山第一中学教师 杨剑锋
的确,有的老师在开重要内容家长会时,并不希望“祖辈家长”参加。在此,我们需要弄清两个问题。“重要内容”指的是哪些?老师不希望“祖辈家长”参加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重要内容”可能涉及学校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孩子在校的学习成长状况等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与“祖辈家长”之间存在着年龄、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两者沟通有代沟,不利于“重要内容”的传达与落实,给后续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
我自己就是一名班主任,从我带班的经验来看,对于“祖辈家长”是否适合给孩子开家长会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教师如果机械地让“祖辈家长”一律不得参加家长会,有可能激化家校矛盾,从而达不到育人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在开家长会之前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作一些具体了解、分析,根据“祖辈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考量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对症下药”,巧妙化解问题。
通过与学生长期间接或直接地沟通、了解,我将“祖辈家长”分为两类:一类起着主导作用,一类起着次要作用。主导作用,比较特殊,“祖辈家长”起着监护人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学生有的是单亲儿童,有的是留守儿童;次要作用,“祖辈家长”目前和子女、孙辈生活在一起,学生的父母承担着监护人的角色。在开家长会之前,我不会直接在家长微信群(或手机短信息)里刻意提到“祖辈家长”等类似的字样,我会提前了解哪些家长能够参加家长会,同时也为“祖辈家长”参加家长会做好相应的准备。
若“祖辈家长”在家庭中起着次要作用,那么学生父母要尽可能地参加家长会。“祖辈家长”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对孙辈有着慈爱之心,但是育人观念与子女有着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过分地溺爱孙辈,包管孙辈生活之事,还有重视物质给予,轻视精神养育。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自理、独立能力的弱化,加深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隔阂,从而不利于孩子个性化成长。学生的父母参加家长会,有利于其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可以进一步加强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家校沟通、家校共育。
若“祖辈家长”在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么“祖辈家长”可以参加家长会,但教师要学会正确地与他们沟通。首先,无论“祖辈家长”的学识如何,教师都应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多聆听“祖辈家长”对孙辈的讲述,对于“祖辈家长”的唠叨与固执要宽容对待,以此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参照。其次,教师给“祖辈家长”开家长会时不可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表现将教育原理镶嵌在故事中,注意语气与措辞,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祖辈家长”能够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
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背后都暗含着深层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智慧来巧妙地化解问题,从而彰显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不可盲目、一刀切。
专家观点
让家访成为家长会的有益补充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谢春风
新时代的教育面临着难得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严峻挑战,育人的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强了,风险更多了。这要求学校和家庭在共育方面大胆创新,迈出新步伐。
学校作为国家设立的教育专业机构,在家校协同协作育人方面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长期以来,中小学为完成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责,采取家长会、家委会、家长讲堂、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努力做好学校指导服务家庭教育,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共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组织家长会时,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做好同心同德育人的大文章,而以下几种关系需要进一步处理好:
第一,情与理。中小学和幼儿园召开家长会,要把尊重、理解、感谢和虚心求教之情感体现出来,把育人中的问题解决以及对家长的教育要求放在第二位,使情理有机统一。在育人方面,学校和家庭是平等的,父母和老师承担着相同的任务。家长应该尊重、信任和支持学校老师,学校领导和老师更应该在组织家长会时体现出对家长“孩子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的敬畏和尊重,绝不能是单向的问题通报、任务要求甚至是对孩子“罪错”的“讨伐”。互尊、互信、互助的家长会,才有好的效果。
第二,多与少。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延续了很多年,对育人来说不可或缺、无可替代。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沟通形式多,但见面沟通意义更加重要。学校组织家长会时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涉及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家长会,要充分准备,慎重召开,一个学期至多一次。而涉及班级教育问题的家长会可以形式灵活,适当增加次数,每个学期应该保持两次到三次。
第三,长与短。每次家长会的时间应该适度,过长和过短都会影响教育效果。我曾经参加过多个学校的家长会,对学校召开家长会的不易感同身受,家长会持续时间往往很长。建议校级和年级层面的家长会应该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而班级层面的家长会应该在一个小时左右。家长会重在聚焦,开会时间过长,积极效果将消减。家长们和老师们一样,都很不易,超过两个小时以上的家长会应该避免。
第四,形与神。家长会要形神具备。现在,孩子父母作为职场的主角,非常忙碌,特别是孩子的父亲,往往成为家长会中的稀客,缺位家长会成为常态。甚至一些父母因自身忙碌而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保姆代替参加家长会,这必然导致家长会有形而无神。教师与孩子父母、监护人的直接沟通交流,是家长会的本质特征,父母缺位或父亲缺位,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个问题需要家校共同解决,学校应该主动想办法。
第五,旧与新。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会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但更需要坚守教育真义。家长会创新除了体现在形式上以外,更应该在育人理念和实践上求得突破。网络技术使沟通日益便捷,但大大消解了人际交往的亲密性和深刻性。网上家长会、微信群等形式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但传统的直接见面沟通的家长会旧而珍贵,不可替代。把家长请进学校开会固然重要,但学校领导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主动走进学生家庭,把微型家长会开到家里,意义更加重大而急迫。教师家访是最温暖、最神圣的教育事件,能够使家校共育妙笔生花。
目前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干扰不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学生的发展才会顺利。家校协同要将心比心,互相理解,更要包容别人,反省自己。一味抱怨是非理性行为,伤害的是我们的孩子。所以,在共育方面,家校和全社会必须达成和解。
头条 22-01-21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