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现象,不仅在中国有,在日本、韩国等东亚社会也是常见现象。这个父母群体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一般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较高,并且他们还有一定时间能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
这样的现象在各个阶层都有,在中产阶层更多一些。我觉得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儒家文化一直比较重视教育,所以希望通过读书来实现阶层固化或阶层流动。
另外一个跟教育体制的特点有关。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对很多人来说,获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上好大学、高水平大学。因此,竞争仍很激烈。
从基础教育来看,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更好的均衡,更大的公平。就近入学、防止择校,就是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公平。这就导致中产阶层的焦虑。一方面中产阶层子女获得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机会越来越不确定。另一方面,好大学毕竟有限,通过上大学获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把握并不是很大。
与此同时,条件一般的家庭也焦虑。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减负政策,但学校的质量差异还是客观存在。孩子校外补习参与力度和质量的差异,导致学习成绩差异的可能被不断放大。而很多家庭对孩子发展结果所持的标准比较单一,就是单看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
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参与不断加深。而过度关注或者是关注的方式不对,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孩子的主观学习负担非常重,抵消减负政策效果,造成过度的教育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过重的家庭负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薛海平
头条 22-01-21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