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势必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利器。通过法律制度上的设计,找准痛点,补齐短板,将迎来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阶段,这份儿童节礼物值得所有父母报之以掌声。只不过,民众更关心的是,这些严谨的制度、细致的规定如何更好落地变为实实在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3.1%,32.9%的小学生网民甚至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除了手机之外,智能手表、智能台灯等都能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与网络紧密连接。未成年人年龄尚小、心智尚幼,面对色彩斑斓的网络世界,若缺少必要的“防火墙”,这群庞大的“触网”群体,难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而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能否管住这群“触网”已久的孩子们?效果是有的,但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减少网络打赏、游戏纠纷以及解决因沉迷网络而导致的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仅仅依靠行业自律还远远不够。
制度上约束越来越严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还是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都是盯住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内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提出具体明晰的责任。可见,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国家正在逐步以高压严管态势推进,不断提升网络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后,仍然需要研究关注,必要情况下可推出更严格的强制性防沉迷系统标准,指导网站平台向未成年人供给更多优质内容,将防护不断前置。
除了外在制度上的严防死守,还需要帮助未成年人筑起一道心理保护屏障。基本的上网技能人人都会,但必要的网络安全素养却依旧需要大力普及。有研究显示,初中时期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有效配合,确保教育取得实效。我们还需针对不同地域的孩子,给予必要的关怀和指导。制度搭桥加上教育铺路,全社会携手发力,这样能更好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成外学校教师)(王瑶)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
头条 21-12-07
头条 21-12-06
头条 21-11-30
头条 21-11-26
头条 21-11-25
头条 21-11-24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7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