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探索物化为成果 哪些资料可以成为“准成果”

时间:2021-06-18 16:21:0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你们青年人,要有强烈的物化成果意识……”多年前老校长站在路边与我聊天时曾这样告诉我。她不知道,这话我一记就是十来年。

重视“物化成果”这个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忽视的盲区,值得思考,值得行动。做好了自己的“准成果”收纳工,方能积累起个人教育思想博物馆的一砖一瓦。

哪些资料可以成为“准成果”

如果把有价值的过程资料称为“准成果”,那么我们需要逐步磨炼发现“准成果”的能力,敏感察觉不同资料背后的“准成果”价值。

(1)“课程框架型”准成果:聚沙成塔

记得一次校内教研会上,校长向我们建议:“要是你们能改变教室门外千人一面的课程表形态,做一张班主任的课程表,那就厉害了!”

他不经意间的建议,给了我方向的启发。2016年,我尝试去设计班主任的年度课程表。一开工,发现并非易事,仿佛误入一张大网,即使在多年研究的主领域里也发现了不少系统实践中的盲点。从表格式的罗列,粗枝大叶填空式设计课程表格,然后对于盲点局域扫尾实践。我把班会课程和周末实践捆绑设计,形成了班本生活实践课程,又带着团队逐步建设小学6年班本生活实践课程的完整体系。

先做起来,再做精彩。在这个漫长的聚沙成塔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的“宅家小公民”劳动课程、“新杭州人在行动”游学课程等,在对话碰撞中渐成体系。我们依托学校课程体系,选择班校结合点,逐步厘清培养目标,明晰课程设计思路,一点点地走出了持续研究建构班本课程体系的路。这需要有“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韧,也由此磨炼了我分辨准成果价值的“火眼金睛”。

(2)“成长故事型”准成果:二度反思

没几个教育故事,何谈走过教育人生?一个好的故事就像长了脚一样,是能“跑”的。一旦掌握讲故事的技巧,你就具备了说服、沟通、打动他人的基本技巧。

记录教育故事,是在定格一段难忘的教育历程,是在用文字去沉淀教育的第一手胶片,但我不满足于此,我会重视老故事对于自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滋养,常常主动进行教育故事库的“二度反思”,在复盘中寻找典型案例的更优策略。我的教育故事《“少年斧头帮”的颠覆记》曾在2013年被评为教育部“精彩育人瞬间”,我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咀嚼过往细节,复盘找出了学生危机问题处理的六步流程法。

常用今天的思维来审视昨日旧事,提出可以移植的经验,提出值得规避的过错,甚至建设颠覆的改善方案,这种育人智慧的“思维体操”,不知不觉提高了我复盘管理的能力与智慧。

(3)“学术论著型”准成果:选点建构

2004年春天,从未有文章变成铅字的我,做了件个人工作史上的大事——把自己几学期积累的评语,打印、装订成几本薄薄的册子,自荐给了出版社。随后就是漫长的三个月等待。当我耐心用尽,决心拿回书稿继续孤芳自赏的时候,接到了编辑部电话,这本小书竟意外地在选题会上通过了。我得到了人生第一次出书的机会。不经意间的选点突破、汇集成册,催生了我的首本专著。我常常这样鼓励自己:敢于在一处用心打磨,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正是复盘、整理经验成果的惯,助推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发现和思考,并稳健地成长了起来。

如何积累“准成果”素材

第一本不经意而成的专著,像一个小火苗,点燃了我大量实践、再积极沉淀成果的热情。我开始积极寻找,还有什么能成为新的“准成果素材”。

(1)强化“积累宝贝”的意识,注重沉淀

曾经,为了给二十来年的教龄做深度盘点,我翻箱倒柜找到了每一份获奖证书,却发现多年间许多重要的过程资料散落得无影无踪。误把积累证书当作积累成长,错过了很多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沉淀。

带着这样一份淡淡的遗憾,我自问:终日忙碌的教育生活,常令人有“一年忙到头,不知在忙什么”的无力感。把常规事、特色事、典型事、意义事相关资料,分门别类收纳起来,才能让专业生活的每一步走得清晰稳健。

(2)锻炼“挑拣宝贝”的眼睛,有效选择

并非所有教学过程资料,都需全盘收纳。锻炼“挑拣宝贝”的眼睛,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很重要。

选择点、积累点,往往聚力在兴趣点和研究点上。比如,学科错题本要定期拍图分类整理、纵向积累,是对学科教材系列难点的研究历程;每日儿童生活细节,要常态记录、每周分享,批量上传常态播报,有助于家长满意度的提升;关于学生、家长对日常工作的评价征集,正能量感言值得收存,用于长项发展与自我激励,负能量的抱怨指责也具有改进工作的引擎意义……有效地挑拣过程资料中的“宝贝”,找到不同素材背后的价值意义,都可令我们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领域富豪。

(3)养成“勤于收纳”的惯,切实执行

善于、勤于收纳成果,既需要思想重视,也需要良好的执行力。

首先,教师存储文件要有序,把常态工作文件夹做好规划和分类,但凡文件保存,需先存入文件夹,且规范文件名。其次,建设物化成果小分队,分头进行作品整理、推文传播等任务。另外,选择固定集体收纳台,诸如QQ相册、班级云盘、钉钉云空间等都是适合多人协同打理的常用空间。

从单兵作战式成果积累,转为团队共同积累的常态行动,我们才有可能一步一步推动实践成果的最大化。

如何有效转化“准成果”素材

光积累,不转化,任由电脑硬盘装到爆棚,日的素材难获“质”的飞升。

(1)利用素材常自主成文,常态写作

千里之行,源自马上行动。我曾在年初,给自己制定转化成果的写作任务:发表20篇文章。均到每个月,我应该投稿两次。分担到每周,大约需要每两周有个时间坐下来写好成品稿,并投稿出去。于是,我就主动谋划,以两周为一个周期,从日常实践中选材酝酿、编写提纲,下班后写完再回家,不留“烂尾文”给自己。

素材不分类,素材还是素材,素材一提升,就成为闪烁着你思想光辉的金子。我的名师名家朋友中,不乏日更一文的写作快手,但我确信,每位教育写作达人,都是在日复一日的练精进中,逐步百炼成钢。

(2)利用素材勤优化现场,更新迭代

每一份日常素材,并不一定要转化到报刊上才算正解,如果能推进教育现场的更新迭代,也十分有意义。

我曾经请学生设计《班级管理岗位标准》,号召孩子们梳理儿童的经验和智慧,撰写岗位打油诗,编撰个化管理名言,甚至查阅管理学的书籍去找到最符合自己的管理金句。颇具波折又精彩纷呈的活动之后,最有意义的是:我锁定童真童趣的儿童管理经验,与家长代表联手整理成一整套班级管理岗位标准,运用于新的年级,并持续更新迭代,逐步完善成了一份“在继承中发展”的班级制度型成果。

(3)利用素材推公共价值,文化传播

我特别喜欢给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教育思考的青年教师点赞,这是在常态记录教育现场,也是在发挥公共价值。这常常像火焰能带动同行的行动转变。

没有公共价值的辐射,教师仅是教室里40名孩子的教师。有了主动传播的惯,教师有可能在影响着40000名孩子的明天。公共价值的辐射,以成果为引擎,也促进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再积累、再整合、再提升。业界的良好反馈又会激发我们的内生动力,推动了新一轮专业发展的提速。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被别人推着走,而是被强烈的个人发展与研究兴趣推着走,被不断物化的成果效应推着走。我就是这样一边兴致勃勃地实践,一边认认真真地沉淀,逐步明晰物化成果的意识,坚守研究的静气与定力,在学术研究的状态下,寻找一种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田冰冰)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