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教育发展要直面新格局 将致力于培养能担当有责任的人才

时间:2021-07-09 15:57:2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当前,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国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突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不少人对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表示出担忧甚至悲观的态度。然而,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早已不可分割,共振发展。为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国际教育应承担怎样的使命?

国际环境是影响国际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国际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当前,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与疫情交织叠加,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挑战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当前,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对这一局势的认识之上,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也要认清这个“大变局”。

新阶段。早在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基础科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促成了人类划时代的发展,将历史从依靠人力畜力的农业社会带入工业社会。此后,西方国家又引领了电气革命和计算机革命,极大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今天,社会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是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进入领跑者队伍的重要机遇期。

新理念。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求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还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理念。这些问题不仅包括传统的地区战争与冲突、发展不衡不充分等问题,还包括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流行疫病、网络科技陷阱、难民流动等非传统发展议题。

新格局。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不断催化新的国际格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变化,为推进多边主义和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契机。

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有必要互学互鉴。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功能,国际教育在使命和目标上要紧紧围绕教育的本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当前国际教育要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任务,构建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国际教育学校办学、课程与教材、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评价方式等标准,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兼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型。围绕教育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使命,充分发挥国际教育的优势,加大“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规模。探索中国国际教育产业发展路径,研发各类线上线下国际教育产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来华留学教育品牌,鼓励中国教育“走出去”。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人类健康等全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科技力量的协同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高层次国际教育应将促进各国科技创新纳入目标,在“以我为主”的原则下积极搭建国际科研台,凝练并推广科研成果与理念。

从社会服务角度看,加强智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海外出版,探索国际教育产业发展。鼓励智库开展中国国际教育专项研究,开展中国国际课程监测与评价、中国学校“走出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国际学校教师任职标准与专业发展等专项问题研究。坚持国别与国际教育发展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开发中国国际学校发展动态图谱、中外人文交流政策与实践案例库等数据库建设,探索国际教育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从促进国际交流来看,围绕国际教育搭建联盟台,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出发点搭建多边交流台,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相关工作,探索长效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教育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职能。

在工业革命时代,班级授课制的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读写算,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今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标志的信息社会中,传统教育的模式已表现出诸多不相适应。进入新时代,面对这个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历史窗口期,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更要把握当下。

中国的国际教育不仅要服务于本国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作用。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这两年来的大事件,全球疫情的暴发和防控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未来,地区争端、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卫生健康、生物安全等各类全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全球协作。中国的国际教育将致力于培养能担当有责任、能自觉有自信、能协作有沟通的人才,同时通过教育系统的交流与协作,探索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路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