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法律教育探索 需要创新教育模式

时间:2021-07-13 15:58:4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推进与完善,作为重要培养环节的高等法学院校,始终以法治人才为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的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在 法律体系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之下,高校法律教育更需在既定目标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提升。法治人才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扎实和素养过硬的学术型人才,而且更需要结合法律实践进行重点培养。因此,在高校法律教学中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将学生培养为理论与实践契合度较高的全面型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历史悠久,办学历史起源于1952年9月成立的中原大学政法学院,经过70年的探索,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完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先进的高校法学院系。年来,学院为培养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法治人才而积极进行法律教育探索实践。

德法兼修培育法律精英

法律与道德始终是相辅相成地影响着法学教育,在法治人才培养的新时代,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法治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化的知识获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我国的法治发展历程,在汲取法治教育养分的同时,将中国传统道德理念中的精华进行传承。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法律与道德标准,通过对具体个案进行精准分析与法律协助,以培养高校法律人才必备技能。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公共必修课,不论是法学学生还是非法学学生的培养,均需依照相同标准结合法律案例评析并融入道德理论的释明,从而拓展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广度与深度。最后,学院通过在课程考试中适当加入大量的具有一定道德蕴意的法律案例,通过开放式问答方式来培养考查学生对案件的综合思辨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精英打下坚实基础。

法律实践创新培养模式促进法治人才目标升华

法学教育的理论培养一直以来占据着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通过法律实践“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无疑是对法治人才目标的升华。

首先,学院积极通过与公、检、法、司等司法行政机关的合作,将法律实践案例以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学,并借此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合作模式,为高校法学教育注入充足的实践“能量”,同时亦可辅助司法行政机关更好地解决疑难复杂案例,破除案件审结困难的瓶颈。

其次,学院通过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法律志愿服务等新型方式将理论知识的课程学融入社会实践“舞台”,学生得以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在提升法学学子对个案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学院也为实践型法治人才搭建了较好台。

再其次,法治人才的培养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专业化的复合型法学精英。为此,学院教师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法律实践创新模式中,不断学,在不断学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以法学为主、多学科交叉为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国家间紧密交往的现代社会中,法学人才的培养亦需拓宽视野,在立足于为国内输送优质法治人才的基础上放眼全球。首先,从共同利益观角度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往往会波及到第三国的利益,为此,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法律知识技能的法治人才,以此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利益冲突。其次,可持续发展观的警示使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与环境相关的国际立法。最后,在全球治理观的推动下,我国积极投身国际组织的决策参与,为国际社会的和发展贡献大国力量,树立大国典范,提供大国智慧。而这其中重要的是通过选取涉外法治人才的路径,参与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与制定工作。

学院具备畅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渠道,与国际上30余所法学特色大学及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中国政府知识产权奖学金”“中国法”等留学项目,已吸引100余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前来学;已有“优秀本科生交换项目”“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雏鹰扶持计划”等优势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参加国际会议及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等。

高校法律教育的探索,归根结底仍需立足于解决所遇到的各种不同领域的法律问题。而只有在这种不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中的有利“养分”,方能逐渐成为真正的法治人才。法律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及刻板的,而是聚合的、多元的及灵活的。每一位从高校法律教育中脱颖而出的未来法治人才,需要的也正是一种包容、正直及真诚的心态,以此来更好地为 法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简基松董祥宇)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