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解读

时间:2021-09-09 14:41:5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掩人耳目,利用咖啡店打游击……期,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的问题。目前,各地正在落实“双减”政策,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然而一些转入“地下”的隐形培训,严重干扰政策执行,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

针对新问题,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组织严肃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

绝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一对一”家教是否因此盛行就是舆论担心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曝出的案例,当事方躲避监管的手段可谓花样百出,费尽心机。

比如,一些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有机构通过“直播变录播”的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一些人以打游击的方式,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学科类培训……

“各种地下或变形的学科类违规补课活动,普遍存在超纲超前培训行为,多以片面误导学生重复刷题和机械操练为手段,不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精力负担,也破坏学校教学秩序、干扰‘双减’工作成效。为此,亟须织密监管网络、强化行政规制,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说。

对这种乱象,教育部早有明确表态。早在“双减”政策发布之初,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曾表示,对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开展违规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如今,《通知》的适时出台,为进一步做好“双减”工作,治理变相违规学科类培训提出了具体举措。

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

如何界定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是《通知》的重点内容。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首先,《通知》明确合规标准,强调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须在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其次,《通知》对照上述合规标准,逐项列举出7种隐形变异形态。

分析7种隐形变异形态,可以看出,取证、查处难度大是其共同特点。“由于私教十分分散,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比查处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还难。”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对此,《通知》有明确的措施:针对“认定难”,明确违规行为的认定机制;针对“查处难”,明确查处的责任主体;针对“监管难”,明确有效监管的措施手段。

据悉,教育部将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组织严肃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同时注重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落地见效。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对有关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的问题线索,教育部将第一时间协调、督促有关地方开展核查,并及时上报核查和处理结果;要求各地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加大科学治理,形成系统合力

记者注意到,《通知》明确提出,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多变特点,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

熊丙奇认为,这是加大科学治理力度的表现。“专家委员会鉴定机制不仅可以处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分类争议,还可用于取证转向家政服务的学科类培训服务。”熊丙奇说,“如家庭聘请的是住家保姆,但住家保姆的主要工作是对孩子进行‘一对一’家教,这就需要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

采访中,专家学者认为,做好“双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有长期工作的思维,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双减’关系到青少年未来生活的状态,涉及复杂社会体系的各个方面,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明确目标,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熊丙奇说,我国家庭教育理念还在延续之前的功利教育观和成才观,这需要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董圣足认为,要从根本上落实“双减”任务,还需要各地全力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努力办好办强各级各类教育,真正缓解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焦虑,全面重构健康、理、和谐的教育生态。

“学校要更加深入细致了解每一个学生,优化教学各个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练好内功,在‘双减’工作中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才能确保‘双减’政策落地有效。”储朝晖说。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