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校外培训虚火还教育生态清风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时间:2021-09-24 14:46: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双减”政策正式发布两月以来,教育部密集出台多份配套文件规范治理校外培训,减轻学生和家长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印发多项通知,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考试管理作出规定,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校内校外双管齐下,新学期开学以来,“双减”效果到底如何?针对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新问题,教育部下一步有何举措?9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七成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事项,列为今年教育部党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今年秋季学期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学期,各项政策实施效果备受关注。

在校内减负提质上,自暑假以来,教育部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着力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着力推进课后服务“5+2”全覆盖、上水;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着力压减考试次数,降低学生考试压力。

在作业管理方面,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台直报信息显示,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学校表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5737.7万份家长问卷显示,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在课后服务方面,监测台数据显示,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此外,监测台数据显示,97.5%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的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家长表示非常满意。据共青团中央和媒体对50多万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之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总体看,新学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呈现了新变化新面貌,社会反响良好,学生学回归了校园,回家写作业时间短了,在小区里玩的孩子多了,课后生活更丰富多彩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在“双减”工作总体思路上,要瞄准一个定位,即将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使学生学更好回归校园。

11份配套文件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双减”工作总纲领指导下,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11份配套文件,以实现校外培训机构全覆盖、全链条治理。

这11份配套文件具体包括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备改审”、“营改非”、培训材料管理、培训人员管理、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课后服务、建立监测机制、培训机构登记等,系统涉及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审批、收费、人员、材料、行为、资本等各方面。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每个文件都具有针对,出台前都经过充分调研,认真研究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混乱、培训材料质量低下、培训收费高、“卷钱跑路”等问题,分类归因,提出针对举措和要求。

例如,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主要解决培训机构从业人员资质不全、管理混乱的问题;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主要解决培训材料编写、审核、选用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培训材料管理存在制度缺失的问题;明确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文件,主要解决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基础的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双减”工作开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参与课后服务导致学校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的问题,急需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教育部一是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加快预收费监管、加强培训机构党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进度,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同时完善“营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跟踪各地进展,压实地方责任,适时开展“双减”大督查,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省份加强针对指导帮扶,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地方和人员严肃问责。

各地探索创新“双减”管理新举措

“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在落实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不少,针对新规范、新要求,还需探索创新管理举措。

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风险一直为人诟病,在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上,多地将培训机构预收费纳入监管范围。

北京实施第三方银行存管和全额保证金监管模式,保证资金安全。目前,北京市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已经全部纳入资金监管,对于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坚持“无资金监管、不得重新审批”。天津将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对个别拒不签署银行托管协议的,已责令停止招生、暂停办学并纳入了“黑名单”。上海积极探索“银行定期划扣”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还将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培训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培训服务类型多样,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划分学科和非学科是“双减”工作分类管理的前提。

上海依托专家学者研究制定了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指引和鉴定指标,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指导校外培训机构准确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服务。浙江金华出台了非学科类培训项目审核标准,分别组建市县两级学科鉴定专家组,负责学科鉴定工作。

“双减”之下,大量不符合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倒闭或转型,涉及相当数量的人员安置、课程退费等问题,如何防范化解风险,减少“双减”推进阻力,考验着地方的管理能力。

北京开展了教培行业人才专项服务季行动,累计提供岗位32.3万余个,3.5万家用人单位参会,还提供覆盖全市各区学校事业编制内专任教师岗位366个。上海建设了“培训协会跨界公益互助台”,当有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时,利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在台上申请获得其他机构提供的公益互助培训课程,目前已有43家培训机构捐赠课程,涵盖文化学科、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技能等多个行业,总课程达到1986门,总价值超过11亿元。

“‘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注重当前和长远相统一,往深里做、往宽里做、往严里做、往远里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说。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