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马背摇篮”精神 筑牢幼教事业根基

时间:2021-09-26 14:24:1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前身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生长于战火硝烟之中,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特别是历时两年10个月的三千里转移行军,保育院全体人员用生命和大爱保全了136个孩子,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保教实践的历史传奇,谱写了保教人员感天动地的历史故事,形成了“马背摇篮”精神,成为新中国幼教人永远的丰碑。

“马背摇篮”是用生命和责任谱写的爱的诗篇。

“马背摇篮”的爱是特别的爱,是用生命保护生命,舍生忘死、不怕牺牲,是忘我以利孩子,是全心全意、细致入微、直达心灵的爱。它超越了职业操守,铸成了崇高的幼教师德和精神基因。

三千里行军路上,敌机下救儿童、寒冬河边洗衣被、手撑床单遮太阳等一个个生动鲜活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凝聚和生成了“马背摇篮”特别深厚的爱。

行军路上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是头等大事。紧急出发前,张炽昌院长带领全院人员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预设了无数种可能,逐一思考细致周到的保全孩子的办法。行军途中,有些孩子头上长了癣,不得不把头发剃光,保育院专门组成了一个“秃子班”以防传染,为了不让这些孩子产生心理负担,这个班的保育员也剃去了一头秀发,对幼儿的关照直达心灵深处。

保育院“孩子第一”“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和实践,是对“儿童优先”的国际公约的最好践行,是新中国幼教师德的灵魂与核心。“马背摇篮”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孩子因此无须再说明理由,爱孩子从此不用再阐释原因。

“马背摇篮”是用创造和勤奋生成的保教智慧。

严谨细致的“保教合一”是六一幼儿院的历史传承,也成为新中国幼教事业的专业精神和教育原则。

早期的保育院人创造了“保教合一”的实践原型。建院之初,保育院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为指导方针,从零开始实践摸索,创立了11个保教观点;把孩子一天24小时内的生活分为26个环节,并配有图画和简要说明。当年驻军时期用毛笔书写的《保教合一经验》,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创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的“保教合一”教育原则与内涵的实践原型,奠定了科学保教的实践根基。

行军中保育院人超越平凡的勤奋创造了教育的奇迹。“马背摇篮”曾有四次驻军,保育院的同志不顾自己的劳累,总是利用难得的时间回顾总结、研究探索、积累记录保教经验。他们的勤奋超出常人的想象,他们的首创精神堪称奇迹。这支文化水平不高、业务基础薄弱的队伍收集和创编了3000多篇教材,约有300篇可用。之后,他们又自制了1000余件玩具,每一件都令孩子们爱不释手。1952年,他们更是创造了“游戏大会”的活动形式,一直延续至今。通宵的灯火、黎明的来稿,“白纸”出“画师”,“外行”变“里手”。老一辈保育院人为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非凡实践,也是幼教人永远要学习和秉持的“马背摇篮”精神。

“马背摇篮”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创造生智慧。勤奋是幼师工作的要求,创造是幼教工作的特点。但只有“一切从孩子出发”,立足本土的实践,才能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幼儿教育。

70多年过去了,时代更迭,硝烟散去。作为新时代的幼教人,我们特别需要传承“马背摇篮”的精神内核,不负事业,一路前行。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