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探索记 山区小县教育如何实现“逆袭”

时间:2021-11-25 15:27:4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通常来看,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那么,对于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不足的地区来说,办教育是否难有起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芦溪,几任领导班子一马当先、接力攻坚,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刷新着芦溪教育发展的新纪录。芦溪的发展经验表明,山区同样可以走出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办好教育,能让原本处在不利位置的山区小县实现“逆风翻盘”。

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办教育

发展教育,芦溪坚持常抓不懈。

在芦溪采访,记者发现,县政府至今仍在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楼里办公。

“勒紧裤腰带办教育。”芦溪召开的大会小会上,这句话反复被县领导提及。

作为芦溪教育最闪亮的名片,学前教育的发展成就是一届届党政领导班子接力攻坚的结果。

10年前,县人大开展农村学前教育专题调研。那时候,芦溪县只有一所公办园,条件落后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大量存在,近一半的孩子没有入园……

于是,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讨论通过了《芦溪县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方案(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园,解决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以规划方案为指引,芦溪将学前教育列入重点民生项目,开启了学前教育的拓荒之路。2011年,芦溪进一步出台了学前教育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规划学前教育网点布局。2016年,芦溪又成功申报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当接力棒交到现任领导班子手中,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成为推进的重点。芦溪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明慧注意到,县委书记黎增义上任还没几个月,关于学前教育的现场会、推进会、调度会就已经开了好几次,要求工作进展情况一周一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历届领导干部正是抱着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念,使芦溪“一鸣惊人”,成为了全省基础教育的排头兵。

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支持教育,是芦溪办好教育的又一大法宝。

芦溪街头,每逢上下学高峰,总能看到一群身穿亮色马甲的人在学校周边维持交通秩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校园义警。

2019年,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的安保工作,县公安局开展了“萍安云”志愿者义警工作。截至目前,芦溪县已建立义警组织819个,根据自愿的原则发展局机关干部、教职员工及家长等各类志愿义警2.3万余人,为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芦溪,全县各部门齐抓共管、多方联动。县委、县政府将各乡镇、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纳入年度考评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提拔任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县财政部门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牢牢树立“怎么支持教育都不为过”的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县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坚持做到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建设用地优先保证教育;县综治、公安、市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食品安全、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

在芦溪,老百姓尊师重教、耕读传家。许多乡镇都自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奖励村里品学兼优的学子。在新泉乡苏家坊村,全体村民一呼百应,团结一致为基金会“造血”。如今,奖学金已成为苏家坊村家长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方式,也成为孩子们“比学赶超”的动力。

在芦溪,民营企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曾经,芦溪县宣风镇中学校门口面积狭小,一到上学、放学人流高峰期就拥堵不堪。当地一位民营企业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原本计划用于商业开发的3.8亩土地免费赠予学校,还为学校捐赠了90台空调。

从政府到社会,从学校到家庭,共同汇聚起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直面困难超前谋划

芦溪教育是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改革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幼师数量不足、缺编严重、待遇偏低,是各地发展学前教育普遍遇到的问题。芦溪因地制宜,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思路化解幼师难题。

从2017年起,芦溪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累计招聘300名合同制幼师,保障每一所公办园配足配齐教师,保障每人每年不低于5.4万元的收入,同时通过职称评聘,保障非在编幼师待遇可持续增长。

李慧娜就是通过社会招聘来到南坑镇任教的。由于表现突出,1997年出生的她被任命为七宝村幼儿园园长。新建园事务千头万绪,李慧娜在工作中迅速成长。

与此同时,芦溪继续扩大公办园在编教师队伍,通过定、招、转扩充在编幼师,使在编幼师从原来的45名增加到150多名。芦溪每年还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50名学生委托高校培养,培养本土幼师,使幼儿园教师招得来、留得住。

改革要有尊重教育规律的底气——

幼师队伍稳定之后,芦溪县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提高保教水平上。

“原来幼儿园归中心小学分管,但小学学科教育和幼儿园保教有很大区别,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游戏材料采购等方面都没有话语权。”南坑镇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朱春霞坦言,原有的“两张皮”管理模式下,村小附属幼儿园的人、财、物都受制于中心小学,容易引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改变始于2018年9月,芦溪县启动镇村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

芦溪变中心校管理体制为镇村一体化,将幼儿园从中心小学独立出来,充分发挥中心园辐射作用,加强对村级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业务指导。通过园舍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管理独立等改革措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直线上升。

“现在每个月都要分批次组织教师前往中心园观摩学习,还有专家巡园指导等活动,教师们进步都很快。”李慧娜表示。

改革要有超前谋划的眼光——

在宣风镇中心学校,科学课教师李学战正在指导学生用易拉罐制作航模船。船体制作完成后,学生又给船身装上开源硬件,对它的活动轨迹编程设计,从而实现智能化操控。

校园科技馆、创客教室、VR体验教室……走进宣风镇中心学校,处处能感受到一股“科技范儿”,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三至六年级都开设了校本课程“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编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芦溪以超前的眼光在全省率先普及编程教育,举办全县普及编程教育的活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面向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编程教育培训,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的“芦溪模式”。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芦溪教育是百花齐放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期以来,芦溪县各个乡村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形成差异化的办学特色,让农村娃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素质教育。”黎增义表示。

摔跤、花式篮球、古筝、书法……打开麻田中心学校课后服务课表,19门特色课程涵盖了体育、艺术等几大门类。学生们根据自己喜好自主选择,足不出校就可以参加高质量的兴趣班。

麻田中心学校位于武功山脚下,这所留守儿童占70%的农村校,一度因为偏远破旧而无人问津。直到2006年,从江西省摔跤队退役的朱志辉担任校长,开启了这所学校的“体育治校”之路。

“与城里孩子相比,山区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就能给他们人生更多出彩的机会。”朱志辉说,学校累计为省市级体校输送优秀摔跤运动员144人,为国家队输送一人,成了小有名气的“摔跤学校”。

令朱志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加入学校摔跤队后,经过不断摔打磨炼,这个孩子变得自信开朗、乐于助人,在摔跤比赛中还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体育不仅能给孩子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成长更为重要。”朱志辉对体育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

校校有特色,校校有亮点。“均衡”并不意味着“同质化”,一支葫芦丝、一块蔬菜地、一片绿竹林……身边随处可见的资源成为撬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支点,让他们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2020年春节前夕,一份央视少儿春晚的邀请函,在长丰学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们选送的葫芦丝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受邀参加2020年央视少儿春晚的录制。

在大山深处的长丰学校,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校领导一直在努力寻找突破口。正好长丰有国家级葫芦丝大师郑石萍兄弟俩,他们从2007年开始义务教授师生吹奏葫芦丝。

如今,寝室里、走廊上、教室里,随处可听到孩子们练习吹奏葫芦丝的声音。除了演奏葫芦丝,孩子们还能在葫芦丝制作室里一试身手,在葫芦种植基地中体验丰收的乐趣。

在南坑镇妙泉学校,占地1100余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四季常青、瓜果飘香。学校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劳动教育,以劳动课程为特色,带领学生学习种植各类时令蔬菜,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蔬菜银行”。

在上埠镇卢德铭小学,这所以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的名字命名的学校,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少年军校”的健体机制,培育了独特的红色校园文化。

……

同在一片蓝天下,芦溪的校园正努力变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走出一条农村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