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第一学历”偏好 须社会转变用人观念

时间:2021-11-26 16:37:1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又到了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尤其让大学生惴惴不安的多是简历筛选关:怀着热情投出的简历,很多可能石沉大海。简历被筛选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关,而学历可能是筛选的关键一环。日前,人社部发布通知,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经历、学方式作为限制条件。然而,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在人才筛选过程中,学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第一学历”又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和负责招聘人员内心的“潜标准”。

前不久,北大一位教授因第一学历被本科生“质疑”上了热搜。教育部也在其官网留言答复中进一步澄清,“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学历,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

所谓“第一学历”并不是一个具有政策属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它只是“唯学历”的一个分支表现。但在实际生活中,对“第一学历”的格外重视并不鲜见。比如一些企业面对海量简历,将学历和所谓的“第一学历”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可以快速筛选简历,降低筛选的成本、提升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就会被“误伤”。

“唯第一学历”,类似于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一方面否定了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优秀人才被埋没、整个社会的学风气止步不前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人成功的阶段不一样,某一阶段的成功可以代表一时但不能代表一世;有些人才需要在学摸索和时间积累中,慢慢找到自己适合的领域和方向。

的确,学历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学能力,但是否能有效转化为工作能力,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两者并不能完全画等号;所谓“第一学历”不够优秀的人,在不断学和进步中也有可能大有所为。“第一学历”好和工作能力强的群体有一定重合,但不重合的部分则容易被忽视,导致人才群体出现封闭和单一,形成人才流失的“盲区”。

人才选拔、使用方应改变“唯第一学历”和“唯学历”的观念,给人才更广阔包容的发展空间,这是市场和时代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本质就是能力导向。无数优秀企业的经验已经证明,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唯学历”或者“唯第一学历”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人才选拔方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选人用人主体会自动放弃这一惯用的标准。扭转“第一学历”偏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依靠更多的力量来推动。其中,政策的力量尤其重要。2020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经历、学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条件”。政策的出台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但具体落实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严格把关。例如建立人才市场监管和反馈机制,加大对人才选拔方式的监督力度,如存在未加落实的情况,也可提供及时反馈、投诉的有效渠道。只有不断推进政策稳步落实,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才松绑。

破除“唯第一学历”的怪圈,须社会转变用人观念,而推动观念转变的关键就是人才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只有越来越多所谓“第一学历”弱的人在工作中有卓越的表现,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历稍有欠缺的学生不应妄自菲薄,而要将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同时,要善于抓住政策营造的良好机遇,通过自身努力让歧视不攻自破。无论“第一学历”好坏,想要获得成功,都需要撕掉标签,重新出发。“第一学历”较好的学生也不应“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应戒骄戒躁,不断提升能力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承担起光环背后的责任,在工作中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