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萌学园”幼小衔接课程 基于“儿童立场”构建立体成长体系

时间:2021-11-26 16:50: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学生学成长空间对学生成才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已经被教育界认同和接受。这个成长空间既包括直接可感知的、具体的物质空间,也包括课程、课堂等精神空间;既有物质、知识等要素的流动,也有关系、情感、体验类的互动;既是师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实体基础,也是学生诗意学生活的精神家园。

对刚刚从幼儿园升读到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两个教育阶段在空间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伙伴数量等成长环境上有着不小的差异。如果缺少有效的衔接策略,会导致学生厌学、焦虑、兴趣低落、情绪失控等现象。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聚焦幼小衔接断层问题,为一年级学生量身打造了专属教育空间“萌学园”。松山湖中心小学以“儿童立场”定义学校未来,构建空间赋能、课程定制、教学下移、文化涵养的幼升小立体成长体系,充分体现了“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的办学理念。

空间赋能:延展学生的想象力

“萌学园”的“萌”取萌娃活泼可爱之意,同时谐音“童蒙养正”“蒙台梭利儿童发展理论”中的“蒙”,也取“萌发、萌动”词义,期许儿童如种子萌动新绿,练好童子功,打好人生底色。

“萌学园”的教学楼环绕着几条流线型的红黄蓝紫色带,楼层区分度十分醒目,让低年级学生能够通过色彩认知事物,延展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区别于传统教室,“萌学园”的每个普通教室都配置20方米左右的独立大阳台,将教室分为班级学区、个区两个专区。各个专区配备对应的工具、书籍、座椅等物质设施。在特设游乐区中,有大型滑梯“快乐滑翔”、小山坡状的“奇遇山坡”、绿色系的“林地探秘”等集趣味、安全、娱乐于一体的设施,成为促进学生智力、体力成长发育的重要辅助。此外,“萌学园”设有“趣味拍拍拍”等智能台游戏,在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之外,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此外,乐高墙、脑力拼接等游戏,既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发展创造思维。

“萌学园”文体中心各功能区分布合理。就拿教学区来说,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在普通课室上课,而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学全放在功能场室上课,这种沉浸式的课堂备受学生、教师和家长欢迎,让学生能够主动学,充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特长与爱好。

相比过去秧田式的环境布局,U形座位布局的立体成长体系更容易建立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弥补传统环境布局的不足,满足小组合作学、研究等学方式的环境需求。因此,学校将每个班级的课室分为班级学区和个人学区两个区域,班级学区以U形座位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拉教师与学生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定制课程:身心发展无缝衔接

抽象、无形的知识只有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表现形式,才能促成师生之间的传承互动。课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最好的课程,就是顺应学生的天

学校根据幼升小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萌学园”推出“童蒙养正”“奇妙森林”等六大专属定制课程,采取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式学方式。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童蒙养正”课程旨在通过学生早期的启蒙教育培养优秀美德,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者”。该课程把规则以及对行为惯的引导融于“萌娃带你玩”“我是安全首席官”“请你不要打扰我”“我是生活小能人”“校园寻宝”等主题活动体验中,在做中学,做中悟,让学生逐渐建立规则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奇妙森林”课程旨在通过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提升学品质。“萌学园”的奇妙森林图书馆,其色调以绿色为主,是为一年级学生打造的专属阅读空间。为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各班每周专门设定一节课,用于到图书馆进行阅读活动。同时,学校开展“奇妙森林故事会”阅读课程,用经典的绘本故事激发阅读热情,发展阅读能力。

另外,学校让在各行各业从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微型讲座,内容涵盖交通安全、情绪管理、保健知识、科学探究等多个方面,极大拓展了课堂的边界,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我爱我家”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家庭,旨在建设班级隐文化,为学生打造一个在学校里的“家”,消除学生对新学环境的陌生感。“我长大啦”课程则引导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指导学生适应“以问题主线”教学的模式,辅助场域生态和课堂观察,寻找适合一年级学生成长的学方式。

教学下移:撬动深度学发生

针对幼小衔接的特点,“萌学园”在一年级教学中弱化学科分类,打散、整合知识点,降低认知难度,把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强调生活情境的创设,以问题作为学起点,以问题解决为学途径,开展适合本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学范式研究。

“萌学园”的幼小衔接课堂策略可概括为“学情下探、问题前置、场域生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为学生塑造轻松的学氛围,形成了促进学生立体成长的教学方式。

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惯、知识学情、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发展,使用“学情下探”的方式,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潜藏的能力。“学情下探”的实施策略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具体学生为对象开展入学前学情资源研究,二是以学生个体主观体验和生活经验为对象开展入学后的经验资源研究,通过问卷分析,了解每名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更有针对地因材施教。

“问题前置”指的是基于情知互动的“问题+”深度学教学范式。“问题”意味着问题导向,“+”指辅以生态场域,将知识主线变为问题主线,浅层学变为深度学,知识输入变为思维产出,能够实现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基于问题的学,道德与法治、科学学科基于现象的学,体育、音乐、美术学科基于项目的学,形成了学深度和育人温度融合的价值文化。

文化涵养:让每名学生找到精神归宿

“萌学园”着力于建设品牌班级,“种子乐园”“小鹿学院”“神奇树屋”“七巧世界”……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名字就是一年级各班级的个化命名,也是学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凸显这一特点,能够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激发学生爱家、爱父母、爱学校、爱教师的感情。

学校结合学生喜欢游戏、探索的这一需求,以各个班级特色文化为核心元素,设置了专属区域,让他们在阅读区和生活阳台等灵动的环境里自由活动。上课在知识环境中完成,下课后学生可以在专属区域做自己想做的事:拼乐高、看自己想看的书、做手工等。这让学生在不同的学区里找到共同的秩序感。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个体体验密切关联,它将个体与教学环境相连接,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心理反应。营造立体成长体系的校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参与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实践,完成对学校的情感与意义赋值。再者,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促使人际空间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表现形式与人际关系发生新的变革,以及赋予知识新的教育意义。

(作者刘庆兵系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